穩中求進要牢記一個“民”字
——關于2012年民營企業發展戰略的思考
日期:2012.03.03 來源:《中國工商》
在國際國內經濟環境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上升的大背景下,中央適當地調低了2012年經濟增長速度的預期目標,作出了“穩中求進”的戰略決策。這對于習慣了快速發展的民營企業來說,無疑是一個新的考驗。學習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,結合香江集團的實踐,我認為,民營企業在制定2012年發展戰略時要把握好以下四項原則:
現在,人們思想解放了,信息渠道多了,社會各界對于國際國內的經濟形勢有各種各樣的分析估計,往往搞得我們莫衷一是,不知聽誰的好。在這種情況下,我們的頭腦一定要清醒,把心態調整好,既要看到國內外經濟環境中不利的一面,又要看到有利的一面,更要看到不利因素中潛藏的各種發展機遇,從而實現“穩中求進”。我認為,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的四個“牢牢把握”,為我們指明了方向。
這四個“牢牢把握”,第一個就是把擴大內需作為戰略基點,要求把擴大內需的重點更多地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、加快發展服務業、提高中等收入比重上來;還要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,努力營造鼓勵腳踏實地、勤勞創業、實業致富的社會氛圍;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創新這一強大動力,抓住時機盡快在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,著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,不斷增強集成創新、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;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這一根本目的,加大財政投入力度,切實辦好涉及民生的大事要事,注重提高發展的包容性。這四個“牢牢把握”,就是我們的“主心骨”。這個“主心骨”的核心,就是改善民生。有了這個“主心骨”,穩中求進就有了正確的方向;民營企業為改善民生服務,才能有真正的發展,才能實現穩中求進。
擴大內需,特別是擴大消費需求,這個市場空間大得很。這里的關鍵在于把心態調整好,不能離開政府和廣大群眾的迫切要求去片面追求自己企業的暴利,而應急群眾之所需,替政府分憂,為社會解困,在這個過程中尋找新的發展機會。比如,這幾年各地都在為低收入群眾蓋保障性住房,2011年1000萬套已動工,今年至少要蓋700萬套。現在,不少地方政府財政資金都比較緊缺,希望民營企業能參與。只要能保本微利,民營企業就可以介入。保障房蓋好后,人們遷新居,就形成了家居的大量需求。我們香江家居看到了這個大趨勢,提前布局,在中西部地區設立了一批家居市場,受到當地政府和群眾的歡迎,就是一個例證。
今后中國發展的強大動力是城鎮化。現在統計局的數據說城鎮化率已經達到49%,但實際上城鎮戶籍人口的比例只有33%。這說明,還有16%即1.28億生活在城鎮里的人并沒有城鎮戶口,不能享受城鎮居民待遇。我相信,今后政府一定會下大功夫解決這批人的完全城鎮化問題。1.28億人,相當于日本全國的人口,這是一個多大的市場需求!我們要看到這個大趨勢,及早謀劃,從衣食住行、上學看病、休閑購物、旅游養老等各方面做好為他們服務的準備。我們民營企業,絕大多數是從做民生行業起家的,多數集中在傳統行業,勞動密集,資本有機構成低,這是劣勢又是優勢。優勢是熟門熟路,劣勢是資本金不足、技術水平不高,競爭慘烈。如何揚長避短?出路在于制度創新、管理創新、技術創新、經營創新。這些創新的前提是心中要有一個“民”字,為了人民的利益,為了民族的復興,我們要勇于突破自我的束縛,必要時得付出一定的代價。
民生是個大市場,關注民生是個大課題。大市場、大課題必須加以細細分解,民營企業才能各得其所,各展所長。中國有13億人口,各地發展極不平衡。一個民營企業做得再大,也不可能包攬天下,上下游通吃,只能在貼近民生這個大題目下,細分各類人群的市場需求,然后根據企業自身的特長,找準特定的服務對象,創新服務,求得發展。這幾年,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,為什么有些企業倒閉而另外一批企業能克服困難、逆勢而上?我認為,關鍵在于自身的定位準確不準確、科學不科學。
貼近民生,細分市場,可以避免一窩蜂,避免制造過剩,避免惡性競爭。經濟學教我們創造新需求。但是,怎么才能創造新需求呢?咱們中國的民營企業不能離開中國民眾的生產和生活環境、文化傳統去盲目仿效發達國家。13億人口中,達到中等收入水平的才20%左右,可以享受型消費的富裕人群不過一兩千萬,絕大多數群眾還處于中低收入水平;中國又是一個未富先老的新興經濟體,13億人口中,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已經超過1.68億;在計劃生育政策堅持不變的條件下,城鎮家庭“4-2-1” 的結構將長期影響經濟社會生活;80后、90后的新生代的需求明顯區別于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群;東、中、西部以及城鄉收入的差距又制約著人們的需求。諸如此類的差別,一經細分,我們就不難找到自己特定的服務對象。細分市場的過程,實際上就是創造需求、創新發展的過程。
“穩中求進”,不僅要穩增長,還要穩社會。離開社會的穩定,我們民營企業也不可能有今天。我們不能只顧自己穩增長而把穩社會的責任推給政府。民營企業堅持以人為本,首先應當關愛企業員工。越是在困難的時候,越要堅定“共度時艱”的理念,從制度的各個環節入手,讓員工感受到企業的溫暖。社會主義新型勞動關系,要建立在民主、平等的理念之上,體現在招工、用工、學習、晉升以及生活娛樂的各個細節。我們不能向政府向社會要民主、爭自由,而在企業內部搞專制、搞獨裁。這里的關鍵是企業文化、企業制度的建設。我們香江集團在這方面作了多年的努力,取得了初步成績,還須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斷完善、提升。
辦好本企業,為員工提供就業崗位和學習提升的機會,是盡社會責任;為社會提供優質產品和優質服務,是盡社會責任;依法誠信納稅,是盡社會責任;關心社會公益事業,關愛弱勢群體,扶貧濟困,參與光彩事業,也是社會責任。這些問題,通過多年的學習和教育,絕大多數企業家是明白的。關鍵在于落實。我認為,越是在困難的情況下,越能考驗我們民營企業的社會責任感。我堅信,經受了逆境的考驗,我們更能健康成長,企業更能健康發展。
結論是:穩中求進,一定要牢記一個“民”字!